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提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到明确“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再到聚焦“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预算制度作为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得到不断完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明确“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将其作为健全预算制度的重要抓手,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预算监督等部署协同发力,为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
零基预算“是什么”
零基预算是指从“零”开始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时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根据实际需求、财力状况、事项轻重缓急等统筹核定支出预算。长期以来,预算管理实施增量预算管理模式,在编制预算时,我们往往把各项目上一年度预算数作为“基数”,根据工作变化进行增减调整。这种方法工作量较小、易于操作,预算收支连续性较强,但容易导致财政资金分配固化,影响资金利用效率,可能造成财政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实行零基预算,旨在打破“基数”依赖,以零为基点,对所有预算项目重新评估,并根据优先级排序确定预算支出。相较原来的预算编制方式,零基预算能够有效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整合低效重复的分散资金,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为什么”要实施零基预算
在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对于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预算集中体现了政府收支活动及职能范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围绕这一目标,预算改革以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公开、绩效管理、法治化建设为核心,持续推动预算管理的制度化、透明化、科学化和法治化。零基预算改革正是实现这一改革目标的重要一步。
“怎么样”实现零基预算
一是以零为基,优化重塑支出政策和资金安排。全面清理规范既有支出政策,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基数依赖,所有支出以项目为管理单元,视财力可能和需求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对已达既定目标或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专项资金,一律清理退出。
二是谋事为先,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任务,建立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机制。围绕“必要性、可行性、急迫性、合理性、可持续性”明确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需求,推动项目跟着政策走,资金跟着项目走。
三是统筹为要,更大力度优化整合财政资金资源。加强“不同预算、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部门”间的财政资源统筹,切实统一预算分配权,将财政资金“化零为整”,向“存量”资金资产要“增量”。加强财政拨款资金和非财政拨款资金的统筹,优先安排使用非财政拨款资金。推动跨部门资金统筹整合,同类资金由一个部门牵头管理,实现目标共商、政策共定、项目共管。统筹整合腾出的财政资源,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全部用于亟需的重点支出。
四是绩效为尺,确保资金用在紧要处、刀刃上。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动态监控,及时调整纠偏,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加大预算绩效审核力度等预算绩效管理措施,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健全预算安排激励约束机制,将财政资金安排与绩效管理质量等挂钩,增强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