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花事将尽,长夏的木槿、牵牛、合欢之属还未登场,正是季节轮替的半昧时分,木香却刚好是这时节开得最盛的花。
不知何故,北京的木香极少,即使有也总抵不上南方街头巷陌蓬蓬如瀑的盛况,且总少了那么点雨意氤氲的美感。如汪曾祺写过在昆明某个雨注的清晨见过的一架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汪老也因此四十多年后都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下了“木香花湿雨沉沉”的诗句。北方少雨,难得见到被雨水润泽的木香花,但去年春天于颐和园中南湖岛月波楼前见过的那两株一百多年的古木香,却也让人见到了花开如雪的盛景,今年这时节应该也差不多满开了。木香为蔓生植物,是故常见的总以墙头架上为多,而又因攀墙附架更凸显了它长蔓柔条的优势,一径于墙垣之内以旺盛蓬勃之势伸将出来,往往是成片地盛开于墙头,尤其是衬着江南灰白的粉墙,是极有意蕴的画面。月波楼前的这两株木香植于地上,并未搭棚构架,但也长得分外繁茂,团团簇簇两大蓬,许是长得过于茂盛的缘故,园内的工作人员用立柱将其支撑着。这两株繁茂的木香映着朱甍碧瓦的月波楼,颇有古意,且暗合了楼前那副楹联“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的诗意。
木香于唐人的园林生活中即出现,但那时还远未形成观赏的风潮。至宋代,木香才更多地出现在宋人的世俗生活中。那时赏花不仅仅是宫廷贵族所追求的雅好,也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事。可以说,花卉消费极大丰富了宋人的日常生活。宋人喜欢插花、簪花,对花卉的需求量很大,致使花卉的买卖异常兴隆。暮春时节,在北宋汴梁城中悠扬的卖花声处处可闻,此际诸花中,便出现了木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回仪卫”条云:“是月季春,万花烂熳,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幙高楼,宿病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至南宋时,世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是离不了各式花卉,其间也可窥见木香的踪影。宋代传统的岁时节庆较多,这为花卉消费提供了商机,同时随着花的栽培技术和罗帛等仿生花制作水平的提高,至南宋时,都城临安一年四季都有花卖,卖花声也几乎终年不断,而木香也常常成为春天人们插于瓶内、簪在鬓边的时令花卉。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记载颇详:“四时有扑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蜡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尤其是暮春时节,是花卉消费的旺季,花品种类最多。日常生活中木香花的出现,也给了诗人笔下更多的抒情空间。徐集孙《檐上木香》:“无奈声声杜宇频,木香犹有一分春。檐头分得清香到,却谢寻常过路人。”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叫中,春天总是显得很短暂的,而在这春夏之交时分,那爬上檐头的木香花却留得了一点春意。张舜民《木香花》诗中也写到一架花叶纷披的木香,“庭前一架已离披,莫折长枝折短枝。要待明年春尽后,临风三嗅寄相思。”估计已近花期尾声了,骀荡春风中诗人想多闻一下这清逸的花香,要再看到这庭前的繁花又要等到明年的暮春时节了。
木香又名锦棚儿,这大约与它善攀爬的特性有关。《广群芳谱》卷四十三就很清楚地点出了木香的这一特点:“灌生条长,有刺如蔷薇,有三种花,开于四月,唯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高架万条,望若香雪。”因此于宋代始,就出现了用木香搭架构棚的造景方式。木香生长极为迅速,若倚架附棚,很快便密密匝匝地将棚架完全遮盖,细密的花朵簇生着,灿然若锦,香气袭人,长长的青枝蔓条自棚顶垂挂下来,人在棚内,如身处层层绿幔之中。宋以后的诗词中也可看到用木香搭成架棚的景象,如“木香架下春未饶,累累丛蕤方弄娇”,“不信春归无绾击,尚存一架木香花”,“木香架畔蔷薇落,帘幕无风燕子飞”,“留得临湖春雨观,东风摇落木香棚”,但好似至此还以木香架居多。要说“木香棚”成为常见的生活景致与文学意象还是要到明代以后。
明清时期,“木香棚”几乎成为园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点缀之物。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二“蔷薇木香”条写道:“尝见人家园林中必以竹为屏,牵五色蔷薇于上;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木香、蔷薇同属蔷薇科蔷薇属,又同是蔓生植物,其生长同样需要人工培植,正如文震亨所说“二种非屏架不堪植”。但二者实则又有差别。蔷薇适合结屏,木香适合搭棚。对于文震亨所追求的简淡古雅风格而言,他认为此二花盛开时人们杂坐花下喧闹赏花的情景,与市井酒肆的嘈杂没什么分别。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则更加细致地指出蔷薇适合为屋墙,而木香适合作屋顶。木香花繁香远,而且柔蔓舒长的枝条比蔷薇能攀至更高更远处,但二者是互补的角色,单种一种,似乎又略显冷落:“木香花密而香浓,此其稍胜蔷薇者也。然结屏单靠此种,未免冷落,势必依傍蔷薇。蔷薇宜架,木香宜棚者,以蔷薇条干之所及,不及木香之远也。木香作屋,蔷薇作垣,二者各尽其长,主人亦均收其利矣。”
明清小说中也少不得“木香棚”的园林景致。《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领着宝玉一行人到刚修竣好的花园中题额,而这“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中就搭有木香棚。贾政众人从稻香村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木香因其香馥清远,遂成为明清园林中常植的重要香花,又因其枝条柔长,具有很强的攀附性,多借以竹木搭建成花架、花棚,从而营造香气馥郁的花下休憩空间。所谓“棚上雪香棚下客”,古人常于花棚架下安闲休歇、赏花闻香。清代陈淏的《花镜》有记:“以木槿、山茶、槐、柏等树为墙,木香、蔷薇、月季、棣棠、荼蘼、葡萄等类为棚,下置石墩、磁鼓,以息玩赏之足。”这些园林设计理念在宝玉住的怡红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恰如宝钗笑称怡红院是一处“都是香花儿”的院落,其前庭后院均布置以蔷薇、荼蘼、木香、玫瑰等植物编织而成的花屏、花架、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