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为及时总结推广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举措和突出成效,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连续第五年组织开展年度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评审,确定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省财政厅“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赋能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位列其中,现将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近年来,省财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为基础,以发挥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作用为抓手,以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主线,全力支持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连续三年累计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有力支持了“两城一谷”、省实验室等重大科创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原动力。有关做法受到央广网、河南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要求“把更多的资金用到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上,让资金跟着项目走,推动科研资金提质增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持续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能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保障重大科创项目资金需求。一是保持高强度财政投入力度。按照“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的原则,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科创项目资金需求。2020至2022年实现了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连续三年累计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2023年,全省科技支出463.8亿元,同比增长13.3%,高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9.4个百分点,科技支出占比4.19%,超过2022年全国平均水平(3.85%)。二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撑创新发展政策体系。研究提出34条具体财政支持政策,对创新引领型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科研人才、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更具体的培育和支持,用“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创新,最高补助5000万元。研究出台支持中原科技城和中原医学科学城加快建设财政政策,5年内每年分别给予5亿元财力补助、10亿元政府一般债券支持。三是解决科技创新“规范花钱”问题。研究制定科创资金保障办法和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统一管理,加快建立“统一决策、统筹分配、强化管理”的资金项目管理新模式,明确新增重大科创项目资金按照“先谋事再排钱”的原则进行统一管理;优化资金管理流程,分类明确资金支持范围,强化对资金的全过程管理;提高资金执行效率,对省科技创新委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财政部门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流程再造,加快预算评审和拨付进度,采用预拨资金等方式,推动科创项目尽快实施见效。(二)坚持科技领域“补贷融”并用,打造创新型企业发展沃土。一是用好财政补助。用足用好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工具,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同时按照因素法分配资金,以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完成情况为因素,引导市县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二是用好金融信贷。充分运用“科技贷”政策工具,对合作银行为河南省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企业开展的科技信贷业务发生的实际损失给予不超过60%的损失补偿,单笔补偿不超过500万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确保创新不再等“贷”。三是用好政府融资。探索政府融资新路径,启动实施科技研发联合基金,推动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三支政府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支持。(三)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一是先后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直通车”、顶尖领衔科学家负责制等试点改革。在河南省级科技研发专项(额度50万元以下)、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专项、中原院士基金中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不再编制项目预算。省级决策安排的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创新平台资金,相应预算编列至省级有关部门,试点实施省级直拨到项目承担单位的直通车制度。支持省科学院建立以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制度,赋予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的团队组建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二是精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将科研项目经费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从9个整合为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三大类,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并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使用。此外,将科研经费调剂权限下放至项目承担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下放给项目负责人。三是推行“放权限、四自主”改革。在省实验室、省科学院试点实施以“放权限、四自主”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现财政部门“一头一尾”管理科研资金,即:财政部门定预算控制数,项目实施后开展绩效评价,中间环节省实验室可自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自主组织项目申报、自主确定项目、自主核定项目资金额度,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经费管理权,为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加快构建省实验室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一)科技攻关重点领域实现资金精准投放。一是精准投向重大科创项目。安排资金192亿元,支持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双航母”的“双一流”建设梯队,支持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二是精准投向新型研发机构。安排资金33.3亿元,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农科院做优做强,推动16家省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在信息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三是精准投向企业科技研发。下达专项经费43亿元,支持郑州宇通客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我省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二)企业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财政补助增动力。2022年统筹企业研发补助资金4.73亿元,对9231家企业给予后补助支持,引导市县投入10亿元,推动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政策落实。2023年调整优化政策支持方向,安排专项资金3.31亿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和高企培育,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动能。二是金融信贷添活力。截至2023年底,已有17家合作银行开展“科技信贷”业务,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806家(次)55.61亿元,“科技贷”业务自2016年开展以来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942家(次)174.91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一批科技企业驶入成长快车道。三是政府融资强引力。截至2023年底,推动三只政府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14个,投资金额约19亿元,助力科技型企业孵化成长。成功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的中原科技城科创基金、总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助力我省构筑“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联合洛阳等12个市县启动开展产业研发联合基金工作,每年出资1.9亿元,带动产业投资1.75亿元,助力市县产业基础高端化。
(三)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效能不断显现。一是经费使用更加方便。试点当年“包干制”项目占科研项目82%;下放支付管理权限,科研项目经费原则上全部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自行支付。试点当年采用“直通车”拨付项目资金占科研项目资金71%,拨付周期由4个月以上缩短至21天,推进科研资金尽快发挥使用效益。支持省实验室采用年薪制、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团队。二是绩效管理更加规范。省级科研项目经费统一不再实施年中绩效监控,逐步采用“三嵌入一导入”的方式,确保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一体推进。制定“包干制”经费负面清单,对虚构经济业务等9类行为予以明确禁止,实现负面事项清单化。开展单位内部综合绩效评价,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与日常监督贯通协调,实现经费监管常态化。三是试点运行更加顺畅。2023年下达专项经费18亿元,督促省实验室及省科学院修订完善相关科研经费管理配套制度,自行组织项目实施和经费管理,促使资金全面服务于科研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