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家翻阅一本旧书时,夹在书中一张面值为3市斤的全国粮票突然掉落出来。这张粮票是如何夹进书中的?因时隔久远,我一时也无法想起了,但它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
那是在1982年9月,我第一次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出差,临行前,我从机关食堂司务长那领出了出差这几天的伙食费。于是,我怀揣着出差的伙食费和粮票,带着军人的通行证,乘上了南下的列车。出差期间,由于晚上没有地方可去,我就从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购买了这本书。现在想来,这张粮票就是这样留存下来的,我把它夹进书中,当书签用。
还记得那时,我国正处于“票证经济”时期,面粉票、禽蛋票、棉花票、煤油票、糖票、布票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而军队用的则是军用粮票,和全国粮票不同,所以我们个人出差或探亲时,都会按照离开军营外出的天数领取一定的全国粮票。在那个时期,粮票是作为一种有价证券的,只有凭粮票才能购买到食品。当然,和普通百姓相比,“票证经济”对军人个体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军人吃穿用的均由部队统一配发,我们当战士的每月有七八块钱的津贴费,由于不用自己买吃的,每月下来可以攒出四五块钱。
那么我国最早出现粮票是在什么时期呢?对于这一问题,我没研究过,也没考证过。不过,据一位收藏票证的友人告诉我,他手上最早的一张粮票是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发行的兑米票。从他那里,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粮票的常识——我国发行最早的粮票是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粮食局发行的大米票;面额最大的粮票是1962年和1963年上海市粮食局两次发行的“粮食支拨书”,面额为1400斤;面额最小的粮票是1960年南京市粮食局发行的“南京市粮食局流动购粮凭证”,面额为壹钱……朋友还告诉我,1955年8月2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后,全国才正式实行粮票。
当然,“票证经济”也并非是我国独创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也采取过商品计划分配模式,发行过各种商品票证。另外,美国也曾发行过各种商品票证,种类也不少。据我所知,现在世界上依然还有一些国家在使用商品票。
听了朋友的一番介绍,我不禁联想起我们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那时候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各类物资都还比较匮乏。还记得小时候没有吃的,所以我们总是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至少可以买点东西解解嘴馋,所以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小孩子巴过年,大人怕过年”。这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小小缩影。
进入80年代初、中期,我国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各种票证也就由此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粮票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票面价值,但却深深地刻下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价值和历史烙印。如今的粮票,早已成为了一些喜爱收藏者最为珍贵的藏品,更成为了一个个生动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